招商热需要“求实”作风
不久前,北方某山区县组织考察团前往北京、上海招商引资。5天时间,十余人组成的招商团密集考察了17家头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多份投资意向协议。
今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往东部走,东部地区往海外走,考察团、推介会、研讨会……招商规模大、形式新。然而,一些基层干部表示,有的地方对自身优势、企业诉求调研不足,甚至连自己的土地指标、能耗指标、用水指标都不清楚,招商中存在形式主义。“距离港口有多远?个别干部连企业问的头部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中部某山区县一位党政领导干部表示。
采访中,记者发现,少数地方招商脱离实际,盲目“拼优惠”,对一些项目缺乏甄别,容易陷入招商陷阱。
在北方某脱贫县,一家已落地3年多的项目至今未能投产。当地一名了解情况的干部说,整个项目计划投资3亿多元,起初要打造成为“中国肽都”,政府前期投入资金建好了标准化厂房和配套的基础设施,企业把生产设备拉进去后,就以缺少上千万元启动资金为由拖到现在。“项目越拖,成本越高。县里资金本就紧张,大量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县域经济发展。”这名干部说。
在全国多地竞相招商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提出“拎包入驻”,开出大量优惠条件,但可以拎包来,就可以拎包走。尤其是,一些平台经济项目落地没有任何代价,实际业务发生地和企业注册地是两张皮,哪里优惠政策多就去哪里。由于地方政府顾忌到这类平台出走后留下的GDP窟窿,只能不停地用优惠政策来安抚企业,赔本赚吆喝。
一位常年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处级干部说,当前一些项目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他曾全程参与过一个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的招商引资,通过前期调研,他认为单从原材料成本上看,该项目明显缺少可信的盈利前景。尽管他明确表示反对,但投资方拥有深厚的背景,很快与地方政府达成了总投资上百亿元、投产后年产值数百亿元的合作协议。
受访干部认为,招商引资首先要结合地方实际,找准本地资源优势,明确招商引资的项目定位,注重经济实绩,注重产业链、产业集群配合。
不久前,山西省召开招商引资大会,围绕“招什么”“怎么招”“如何留”的问题,提出要把招商引资与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自身长板作为招商引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提出了产业链招商、专业镇招商、开发区招商等12种招商方式,要求各地靶向出击,精准招商。这些精细化招商的做法是符合经济规律和地方实际的有益探索。
其次,完善对招商引资行为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一方面,合理制定各地招商引资任务目标,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重点加强对项目落地的考核力度;另一方面,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对招商引资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引导基层政府在重视数量的同时更要关注质量、重视实绩,加大对各类招商骗局的查处力度。
再次,在向外招商引资的同时,更注重调动本土企业的积极性。中部地区一位市委书记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但本土的民营企业并不少,其中有经济实力、有乡土情怀、社会口碑好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让他们同等享受招商引资政策,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从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在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