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促进园区加快发展 崛起产业新高地
为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园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带动作用,
为全面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园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带动作用,威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园区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机遇,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增创发展优势,推动园区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土地集约、产业聚集、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率先突破,为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作出更大贡献。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实际到账外资占全市比重达到75%,进出口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新批、增资合同外资过千万美元项目60个以上,引进著名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或中央大企业、大集团项目2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园区在各自评价体系中位次明显前移。推动2家以上省级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园区或达到国家级园区升级审核标准,威海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综合保税区。
到“十二五”末,每个园区(不含威海出口加工区)至少创建1个特色海洋经济园区(海洋特色产业园),经区中韩信息技术产业园和中日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初具规模。
把园区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对不符合要求的规划尽快修改完善。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赋予的园区政策,积极推行“园中园”和“一区多园”模式,规划建设一批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园区。贯彻落实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框架方案精神,加强与日、韩有关机构、跨国公司的合作,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中日、中韩产业园。
到“十二五”末,高区、经区、工业新区至少各引进5个合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和3个著名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项目;石岛管理区、荣成经济开发区、威海南海新区、文登经济开发区和环翠省级旅游度假区至少各引进3个合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和1个著名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其他省级园区至少各引进3个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
加强园区招商机构和招商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业招商人员。多渠道搭建对外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和优质资源向园区聚集。深化与著名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重点引进一批对我市产业升级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战略投资项目。支持引进著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积极推动符合条件企业境外上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优势的同时,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资源性原材料进口。
到“十二五”末,国家级园区要进一步提升已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水平和科技孵化能力,争取通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各省级园区要设立经认定的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充分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公共创新平台、企业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为创新发展提供开放性、共享性技术支撑。以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智力为重点,鼓励外资企业在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创新完善资本、产权、技术、劳务等要素市场,进一步提高园区的要素聚集能力和承载能力。
到“十二五”末,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园,培育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纺织服装4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打破园区界限,依托重点企业打造一批“有园无界”的高端产业园。以威高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高端医用植入器械产业园”;以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固铂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绿色子午线轮胎产业园”;以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万吨碳纤维产业园”;以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重型数控机床产业园”;以中航威海船厂有限公司、黄海造船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打造“船舶工业科技创新产业园”;以中航黑豹股份有限公司、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打造“低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以威海新北洋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智能终端及打印设备产业园”;以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荣成泰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打造“水海食品研发及精深加工产业园”;以赤山集团有限公司、石岛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打造“国际冷链物流产业园”;以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打造“高科技医药产业园”;以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国际品牌渔具产业园”;以文登威力工具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环保工具产业园”;以威海市山花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威海海马地毯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特色生态机织地毯产业园”;以山东云龙集团公司、威海银洁绣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依托,打造“功能性家纺产业园”。
加快园区从粗放式开发向集约式开发转变,产业发展从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提高用地准入标准,工业项目原则上要集中到省级以上园区;坚持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建设密度挂钩,通过建设多层标准厂房、零增地技改等方式,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落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园区内合村并点及拆迁改造工作,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积极研究采取整合托管、合作共建、“飞地”等方式,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开展国际生态环保合作,引导产业结构向低碳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产业生态化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加强产业间、企业间循环链建设,推动生产流程再造,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