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大众日报数字报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威海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为培育新产业、增强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威海市计划今年实施142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些项目中,有0-1颠覆性技术4项,突出从0到1的基础科学研究,是颠覆性技术的源头和“储备库”;核心突破性技术18项,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依靠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领域内顶尖专家团队、优势科研院所共同实施,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变革性技术迭代49项,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工业重点项目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今年,威海计划实施工业重点项目311个,总投资1246.2亿元,呈现大项目明显增多、智能化改造成为主流、产业链提升地位凸显、绿色化转型势在必行等特点。这些项目中,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06个;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医药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166个,占项目总数的53.4%;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十大产业链条,实施产业链项目199个,占项目总数的64%;实施新能源及绿色化改造项目81个,占项目总数的26%。
本报威海讯 随着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威海把着力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2024年威海市大抓经济20条》提出,今年将突破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力争集群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作为全省唯一集齐“核风光储”新能源类型的地级市,威海把新能源产业集群列为全市八大产业集群之一。去年,威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01万千瓦,占全市发电装机的63.7%;核能产业集群成为全省15个未来产业集群之一。
为推动海洋产业的全面发展,威海以传统产业海洋渔业为基本盘,通过开展优良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进开发、养殖模式更新等方式,健全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以两大优势产业海产品加工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增长极,提高海产品加工的精细化、标准化水平,开发更多高附加值、高品质的海产品;推动海洋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的交流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冷链物流、滨海旅游等其他产业为动力源,进一步拓展海洋产业的深度和广度,为海洋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威海讯 民生项目关乎群众切实利益。威海聚焦城市功能、安全韧性和群众生活短板,优先安排各类民生保障项目,安排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9个,受惠群众2.68万户;安排棚户区改造项目5个;安排中韩自贸区产业园青年中心、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研究生公寓项目等一批人才安居项目。突出雪中送炭,千方百计应列尽列。
威海市还紧扣全域精致和城市更新主题,组织实施栖霞街、老港区、卫城大院等一批体现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以及威海湾区精致旅游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等,将对城市风貌和城市品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建设实施,千方百计为乡村振兴赋能,威海建立帮包联系和调研督导制度,定期联系了解和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优先纳入齐鲁样板示范区、粮油绿色高质高效项目、特色产业高效平台项目等政策性资金支持范围。对有融资需求的9个项目,组织金融机构与项目单位加强对接,有针对性梳理项目融资方案,实现金融信贷资金精准投放。截至目前,共有84个项目在建,开工率85.7%;完成投资13.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6.7%。从调度情况看,项目建设进度超过预期,也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威海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为培育新产业、增强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威海市计划今年实施142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这些项目中,有0-1颠覆性技术4项,突出从0到1的基础科学研究,是颠覆性技术的源头和“储备库”;核心突破性技术18项,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依靠行业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领域内顶尖专家团队、优势科研院所共同实施,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变革性技术迭代49项,为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工业重点项目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今年,威海计划实施工业重点项目311个,总投资1246.2亿元,呈现大项目明显增多、智能化改造成为主流、产业链提升地位凸显、绿色化转型势在必行等特点。这些项目中,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206个;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医药医疗器械等优势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166个,占项目总数的53.4%;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十大产业链条,实施产业链项目199个,占项目总数的64%;实施新能源及绿色化改造项目81个,占项目总数的26%。
本报威海讯 随着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威海把着力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2024年威海市大抓经济20条》提出,今年将突破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力争集群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
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作为全省唯一集齐“核风光储”新能源类型的地级市,威海把新能源产业集群列为全市八大产业集群之一。去年,威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01万千瓦,占全市发电装机的63.7%;核能产业集群成为全省15个未来产业集群之一。
为推动海洋产业的全面发展,威海以传统产业海洋渔业为基本盘,通过开展优良品种选育、新品种引进开发、养殖模式更新等方式,健全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以两大优势产业海产品加工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增长极,提高海产品加工的精细化、标准化水平,开发更多高附加值、高品质的海产品;推动海洋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的交流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冷链物流、滨海旅游等其他产业为动力源,进一步拓展海洋产业的深度和广度,为海洋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威海讯 民生项目关乎群众切实利益。威海聚焦城市功能、安全韧性和群众生活短板,优先安排各类民生保障项目,安排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9个,受惠群众2.68万户;安排棚户区改造项目5个;安排中韩自贸区产业园青年中心、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研究生公寓项目等一批人才安居项目。突出雪中送炭,千方百计应列尽列。
威海市还紧扣全域精致和城市更新主题,组织实施栖霞街、老港区、卫城大院等一批体现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以及威海湾区精致旅游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等,将对城市风貌和城市品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建设实施,千方百计为乡村振兴赋能,威海建立帮包联系和调研督导制度,定期联系了解和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优先纳入齐鲁样板示范区、粮油绿色高质高效项目、特色产业高效平台项目等政策性资金支持范围。对有融资需求的9个项目,组织金融机构与项目单位加强对接,有针对性梳理项目融资方案,实现金融信贷资金精准投放。截至目前,共有84个项目在建,开工率85.7%;完成投资13.1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6.7%。从调度情况看,项目建设进度超过预期,也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896个重点项目蓄足高质量发展底气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