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绘就向海图强宏伟画卷
中国报道讯(张洪祯 程何乐 通讯员李延伟)对于刚过而立之年的崔洋洋来说,2022年是极有成就感的一年。这一年,“三十而立”的山东省威海市经开区将海工装备作为开发区“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面向全世界广发“英雄贴”。美国赛科国际集团对赛科泵业威海工厂二次增资、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等18个产业项目顺利签约,合同金额近百亿元……作为一名招商人员,崔洋洋切实感受到“与城市发展同频”的快乐。
沿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向南、向东,曾经的荒滩和平房早已不见,中韩自贸区产业园、海工装备产业园、智慧谷产业园等高端园区书写着向海图强的新******,为城市发展助入澎湃动力。
剑指高端、抢抓机遇这样的关键词,从蕞初就注入在了威海经开区的基因里。向风而行,从来都是她的自觉行动。
随着《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的落地与深入推进,资源禀赋的经开区优势抢抓风口机遇,大力推进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招商,优质的岸线码头资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深厚的海工产业基础和广阔的海上风电光伏市场资源,为海工装备产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2022年新年伊始,经开区便确定将海工装备作为开发区“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在中韩自贸区产业园临海核心区域,高起点规划建设了总面积7.4平方公里的海工装备产业园。经开区抢抓新能源发展“风口”机遇,推进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招商,由分管领导带队赴京,对接了中国疏浚协会、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在调研行业现状和需求的同时,也推介经开区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对接到了更多项目资源。8月初,一封邀请到经开区海工装备产业园投资合作的“英雄帖”通过网络发放到数百家会员单位手中,多家与新能源、海工装备领域相关的企业对此高度关注,纷纷来电来访、洽谈考察。
服务“到家”,“护航”企业快速发展
8月12日,美国赛科国际集团完成了对赛科泵业威海工厂的第二次增资,并决定明年继续增资扩产。这是自2019年1月并购更名赛科泵业(威海)有限公司投产以来,赛科集团对威海工厂连续4年增资,总额度已超过4600万元。
“经开区给我们企业运营提供的帮助,让我们有了留在威海的底气。”赛科泵业(威海)运营总监倪晓峰表示,经开区的优质营商服务,让外资企业对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信心。
倪晓峰的话,同样道出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的心声。企业在经开区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经开区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的努力:“去窗口化”审批、“全托式”集成审批服务、全市首个“好又快“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经心办”政务服务……除此之外,经开区还针对企业和项目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秘书式”的精准服务,进一步完善项目论证、服务推进、绩效评估全过程项目管理监督机制,是真正的“服务到家”。
无论是跨国公司的持续增资,还是合资企业的产业链落地,背后既有经开区逐渐完善的产业体系支持,又有稳定、优惠、及时的营商政策和营商环境。
“项目开放只是招商的开始,产业链基础才是真正赢得项目落地生根、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经开区招商促进中心副主任王金坡简短的话语背后,是经开区打造海工装备全产业链的布局。
经开区有19公里海岸线,为临海工业提供了优质岸线资源,海工装备产业园、高端海工装备、海上风电及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项目在这里有天然的优势。近年来,经开区争取可建设工业用地,投资3亿元进行土地平整和基础配套,回收闲置土地厂区,整修深水码头,全要素凸显园区比较优势。
除此之外,经开区重点做好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直流海底电缆生产基地等龙头项目的产业配套。风机制造、海洋装备、海底电缆、船舶制造等中韩自贸区海工产业全产业链在此集聚发展。
从2008年厂区便移至经开区的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已经初尝“链上经济”的甜头。从多年前的“特困企业”到今天的“链主企业”,金陵船舶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作出了“造修并举”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在持续做优高端客滚船的基础上,打造出“环渤海湾”的高端海洋装备改装维保基地。
与此同时,经开区强力打造产业高地的规模效应也在逐步凸显——总投资17亿元的山东港口集团跨境生活资料分拨基地开工建设;8月,总投资30亿元的海缆基地项目签约落地。一系列重点项目的纷纷落地,昭示着经开区海工装备产业潜力无限的发展前景。
目前,经开区除汇聚招商金陵船舶高端客滚船、赛科船用泵等一批装备项目之外,还拥有中船集团716所、北大海洋研究院、哈工大天智研究院等高等级科研平台,另外哈工大(威海)和山东大学(威海)能够提供很好的研发、人才配套资源,从高端人才到产业工人,上下游配套齐全。
三十而立,再一次站在时代“风口”的威海经开区向海图强,正朝向具有国际知名的特色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基地的目标阔步前行!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