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开区: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招商引资加足马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的东北部,这里自然水深6到9米,蕞大水深达34.5米……”8月17日下午,在海工装备产业园内,伴随着初秋凉爽的海风,威海经开区招商促进中心副主任王金坡正在为外来客商介绍园区情况,得到了对方的高度认可。
“之前在视频交流中发现威海经开区条件不错,到现场来实地一看,没想到条件这么好!岸线、码头资源一应俱全,还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聚集,高度契合我们总部的选址要求!”来自济南的某上市公司项目负责人刘先生表示,今年公司对长远战略规划进行调整,项目团队一直在全国沿海区域进行选址考察,而能达到项目技术指标的地块却并不多见。这次到经开区的实地考察,让他们非常兴奋,也信心大增。刘先生表示,他们会尽快组织技术团队再次到经开区展开实地调研论证。
提起双方这次邂逅,要从一封“英雄帖”开始说起。
年初,经开区锚定双碳目标,委托资深专业机构,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确定将海工装备作为开发区“十四五”重点发展产业,在中韩自贸区产业园临海核心区域,高起点规划建设了总面积7.4平方公里的海工装备产业园。与此同时,经开区管委分管领导带队赴京,对接了中国疏浚协会、中国打捞协会等专业机构,在调研行业现状和需求的同时,也推介经开区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对接到更多项目资源。经过多轮对接与反复论证、细致调研,经开区的诚意蕞终打动了他们。8月初,一封邀请会员单位到经开区海工装备产业园投资合作的“英雄帖”通过网络发放到数百家会员单位手中,多家与新能源、海工装备领域相关的企业对此高度关注,纷纷来电或来访洽谈考察,刘先生的团队正是通过这封英雄帖初识经开区。
“吸引项目来访,仅仅是招商工作的开始,以此为契机,要寻找双方产业的契合点,探索有利于项目发展的双赢合作模式。”王金坡介绍,产业链基础才是真正赢得项目落地生根、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文件的落地与深入推进,资源禀赋的经开区优势抢抓风口机遇,大力推进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招商,优质的岸线码头资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深厚的海工产业基础和广阔的海上风电光伏市场资源,为海工装备产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依托海工装备产业园,经开区争取可建设工业用地近千亩,投资3亿元进行土地平整和基础配套,回收闲置土地厂区600余亩,整修深水码头200米,全要素保障促使园区比较优势凸显。
同时为做好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交直流海底电缆生产基地等龙头项目的产业配套,重点打造了总占地261亩的海工产业配套园区,项目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优质的岸线码头资源,距海岸线和青年中心公寓仅一公里左右。园区建成后,将有力带动中韩自贸区海工产业如风机制造、海洋装备、海底电缆、船舶制造等全产业链集聚发展。
这样的场景只是经开区产业招商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今年以来,经开区审时度势,深入贯彻威海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推进大会决策部署,全面实施“1+9+9”项目建设计划,优化调整机制体制,充分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为招商引资工作注入了动力与活水。
5月初,经开区对机制体制进行了优化调整,选调一线优秀的招商同志组建了招商引资的“独立连”——招商促进中心,同时出台招商引资攻坚方案,明确任务,量化指标,引领全区上下聚力招商引资。为进一步增强专业招商力量,形成招商引资合力,经开区统筹协调国有平台公司和产业园区,打造了一支懂经济、懂产业、懂政策、懂服务的专业化招商队伍,项目信息共享,工作机制联动,“独立连”变身“加强连” 。
谈及机制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一线的招商人员深有体会。有着9年政府招商经验的90后崔洋洋虽是经开区新人,却已是招商工作的“老兵”了。“面对优质项目,我们的工作需要争分夺秒,一刻也耽误不得,现在我们有了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的大招商团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在经开区一连串动作的部署之下,全区招商引资氛围进一步浓厚。经开区区直部门单位分为精准招商部门、国有企业和招商服务部门三类,在经开区管委的统筹部署下,各精准招商部门及招商服务部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部门协同联动效应明显增强;国有平台公司分别建立招商专班,专业高效,活力十足;各镇街、检察院、公安局、税务局、自然资源办、生态环境分局等没有招商任务的单位也献力献策,提供招商信息,形成了全区上下积极招商的良好氛围。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于晓波 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