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建设新旧动能转换新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是我市规划的五大产业园之一。目前,这里5个村并区改造安置项目和核心区道路路网、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正在加速实施。
“我们正在推进3个产业化项目,分别是与海大合作的5000吨海带液化酶和3000吨南极磷虾油提取项目,与袁隆平院士合作设立工作站,提取高纯度海洋生物氨基酸,这些项目生产线、设备已经到位,下半年投产。”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当前,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战略部署,以动能转换统领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开启了新一轮发展的步伐。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威海产业发展良好,多项指标排在全省前列,提出了“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和“产业强市 工业带动 突破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两大战略既相互融合,又相互促进,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实施强力攻坚,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新突破。
为此,我市强化园区引领作用,全力搭建新旧动能转换载体,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为着力点,强化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加快推进碳纤维产业园、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东方智慧谷等五个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努力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动能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靠单个发展主体,难以攥指成拳,必须加强规划引领,促进系统集成。
各大产业园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位于临港区的碳纤维产业园设计了孵化区、碳纤维生产区、复合材料加工区、生活区四大功能板块,打造包括碳纤维、织物、预浸料、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检测的碳纤维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6.5万平方米的研究院大楼、专家公寓、中试车间部分已投用;今年启动了3.8万平方米专属研究楼和部分车间,预计年底建设完成。威海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计划投资7000万元,确保两纵两横主干路网完成硬化、亮化,确保各类管线完成埋设,确保外环防潮堤、羊亭河疏浚完工,双岛东路羊亭河大桥开工建设,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自建园以来,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实施了“六纵五横”路网、2万吨污水处理厂、40公里管网管线等基础配套工程,新建了海洋高新技术孵化中心。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园区是平台,项目是主体。为此,各大产业园区坚持向项目要核心竞争力,向科技要空间要资源,向创新要质量要效益,带来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的飞速跨越。
4月21日,入驻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的荣成鸿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袁隆平院士签约,通过从海洋生物中提取高纯度氨基酸,并配比合成精准生物活性刺激素,实现水稻特种生长制剂靶向研发与科研成果市场化双赢。在威海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园、工信部电子信息试验检测中心、工信部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研究院、一诺科技光纤产业基地等五大国家级龙头项目入驻,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碳纤维产业园在已获批省级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基础上,争创国家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推动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引进了全市蕞大的服务外包项目,将建设包括软件外包中心、物联网孵化中心、电子商务及信息中心、研发中心及生活配套设施。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成立了慧谷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山东慧谷高新技术交易公司,聘请华夏幸福空间家有限公司作为园区专业招商服务机构,引进了中海海洋生物健康、容川生物科技等50多个项目。
金融是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资本引擎,也是园区做大做强的基本保障。为此,我市坚持产业为本、金融为用,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广泛吸纳产业金融资源,为园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不久前,由威海市双岛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申请发行的双创孵化债券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联审会议审核,成为全市发行的首支“双创”孵化专项债券,募集资金18亿元,主要用于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两个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补充公司营运。目前,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按上市公司标准设立了威海高新园区建设运营有限公司,采用“政府高校孵化加速一批、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一批、国内国外招商引进一批”的模式进行项目招商。其中,建设发展区拥有威高集团、康博尔医药等10余家医疗器械企业,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370亿元;重点拓展区总投资15亿元的北化欧亚医用碳纤维项目完工,开始试生产,总投资1.5亿美元的韩国东方医疗项目入驻,还有美国GE、日本泰尔茂等20多个集团达成入驻意向,为新旧动能转换积蓄了强大后劲。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