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产才融合激发创新活力
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牢固树立“人才是头部资源”理念,立足开发区功能定位,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产才融合”发展道路,以人才链之强,激发创新链之活,托举产业链之优,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提升产才融合发展“引领力”
坚决落实好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的要求,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一是高站位大格局统筹谋划。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治理一道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人才工作资金保障人才工作开展,引导更多发展要素向人才工作一线集聚。二是全方位多维度构建体系。精准聚焦支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落实《关于实施临港区人才聚集工程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制定“精细化引才核心产业节点目录”,在政策点位上实现高端基础“梯队全覆盖”、引育留用“环节全覆盖”、就业创业“周期全覆盖”。三是深层次高效率协同联动。持续实施党工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制定完善小组运行机制,科学设置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人才工作责任压紧落实。注重解决和提升人才安居落户、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健康等方面服务,切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拴心留人环境。
推动产业汇才聚智,增强产才融合发展“支撑力”
依托重点产业,搭建成就人才的广阔舞台,着力在产业同构、创新同求、人才同质的发展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一是做强主导产业人才引育存量。充分发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人才“磁吸效应”,投资10.7亿元进一步提升碳纤维产业园发展能级,建设民用复合材料、航空航天、特种装备三个产业化生产区,推动优势产业跨场景应用,提高关联产业人才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二是做优高技术产业人才引育增量。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握碳纤维和半导体行业发展风口,投资11.9亿元打造“金沙岭智能创业港”,精准承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产业,加大对碳纤维、半导体基板等高技术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育强度,提升高技术产业占比。三是做大特色产业人才引育变量。依托现代果业专家大院、院士工作站示范基地、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等平台,通过项目合作、技术指导等方式引进高端农业人才,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型升级。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组建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分级分类建立乡村“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把农业人才培养成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
聚力创新赋能发展,注入产才融合发展“源动力”
深化“产业、人才、资本”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一是着力强化要素保障。用好用活1亿元新材料产业引导基金,吸引有技术成果的团队或初创型企业来区创新创业。实施人才项目落地专属全流程代办服务,对高成长性人才科技项目落地开通“绿色通道”,实现“37+1”天极速审批,推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打造服务企业、服务人才新生态。二是有效激发创新活力。持续实施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鼓励企业依托专业机构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助力企业膨胀升级。深化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科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假日专家”柔性合作关系,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线上线下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对接,推动地方需求与高校资源高位嫁接、互助发展。三是精准对接人才供需。围绕重点企业人才需求,深入对接威海职业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就业实习与企业人才需求双向对接机制,“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用好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铝业职业学院等高校院所共建的实习实践基地,实施“预就业”模式,搭建“预就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促成更多高校人才来区实习、留区就业。
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产才融合 激发创新活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