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威海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做强主业+抢占新赛道!“威海制造”这样实现大突破

admin6个月前 (09-29)威海产业信息20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做强主业+抢占新赛道!“威海制造”这样实现大突破

  做强主业+抢占新赛道!“威海制造”这样实现大突破

  10月11日,威海市先进制造业推进大会召开,众多行业“大咖”、企业负责人在大会上碰撞思维、启迪未来,探讨“威海制造”项目膨胀路径,让威海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战略机遇期抢得先机。

  作为威海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三角集团一直脚踏实地、专心专注于轮胎主业,心无旁骛地做大做强主业,不断通过制造升级、产品升级提升品牌价值,实现企业稳健发展。去年,三角集团逆势而上,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5%,净利润同比增长25.1%,就是蕞好的证明。

  企业间规模之争的核心是科技实力的较量。46岁的三角集团,沉淀下来的不仅有更高的产能、更大的市场份额,还有“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的企业精神——在技术上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引领行业发展新高度。

  依托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及美国阿克隆研发中心,三角集团坚持用产品创新打破同质化,重点在SUV轮胎、冬季轮胎、缺气保用轮胎、超高里程轮胎等功能型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加快产品本身的迭代步伐,实现与竞品之间的差异化。

  需求在哪里,扩产能、增效益的抓手就在哪里。作为中国重汽集团唯一的专业化微卡生产基地,重汽(威海)商用车有限公司深耕微卡、专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基于近几年购车用户群体趋于年轻化,90后、00后逐步成为购车主力,更加关注产品操控舒适性、车型智能化和时尚外观等方面需求,重汽(威海)商用车有限公司加大一线市场调研的力度与频次,充分了解和掌握用户的购车需求与用车痛点,以满足各类使用场景和用车工况。

  今年,重汽(威海)商用车有限公司除了对现有的1560毫米车身产品进行内饰全面优化升级,重点导入了重汽集团全新开发的1750/1860毫米车身产品,推动开发标载版和重载版车型,同步规划开发柴油动力和1.6L/2.0L汽油动力,并充分利用公司现有设备,承接集团车身产品的冲压件制作,多途径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企业在行业内要占据一席之地,产品的‘质’一定要在市场上领先,这样‘量’才能走俏。”这是威海中玻镀膜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志会常挂在嘴边的话。公司利用现有生产线,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镀膜玻璃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使中玻特色产品——镀膜玻璃系列进一步做大做强,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并稳定在50%以上。

  目前,威海中玻镀膜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又将目标瞄准技术难度和附加值更高的中性药用玻璃产品。此类产品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而国内医药行业需求持续增长,进口替代需求非常迫切。为此,公司利用总公司中性药玻生产技术和设备,将实现中硼硅药用玻璃产业化,项目投产后将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科学谋划、超前布局 新赛道上抢先机

  鼓励引导企业立足自身特色,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布局延伸,是威海市工信局支持项目膨胀发展的主要方向,企业也纷纷对未来发展战略作出分析和谋划,快速跑进“新赛道”。

  多年来,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始终是中国曲轴专业生产企业的标杆;如今,在空气悬架领域,天润工业又成为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去年5月,天润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天润工业正式进军商用车减震系统、车辆悬架系统、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等领域。

  通过对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研判,天润工业立足主业多元发展、推动企业跨越升级,以再造一个“天润”为目标,将空气悬架作为第二主业进行布局,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产研销一体化。同时,按照“做就做一流产品、做就做到全国头部”的方向,利用相关扶持政策,迅速占领外围市场,发展膨胀第二主业,提高产业链的稳定。

  “已经完成了2万平方米厂房的建设,11月份可以部分达产,预计2022年所有项目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0亿元。”威海海马地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都平基介绍,公司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于去年启动了PE方块地毯和高性能纤维丝生产项目,计划引进先进设备20余台套,达产后年产PE方块地毯1700万平方米、高性能纤维丝2万吨。

  威海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企业项目膨胀发展,我市强化项目带动,以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为主攻方向,引导企业推动高水平技改、数字化转型、服务型制造三类项目建设,实现制造业发展路径转换、动力变革。目前,威海27个省级重点技改项目,截至9月底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5.1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98.9%。260个市级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截至9月底开工率100%,完成投资225.8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13.9%。拓展纤维军民融合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等76个项目建成投产(含部分投产)。(Hi威海客户端记者 于淑仪/文 资料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链”上发力建集群!威海环翠区二季度工业投资重点项目开工31个

“链”上发力建集群!威海环翠区二季度工业投资重点项目开工31个

  “延链”“补链”作用强,拉动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这是二季度工业投资的蕞大亮点。今年以来,环翠区实施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强力推进魏桥(威海)铝精深加工产业园、联动·U谷、亿达未来等重点产业园区强势崛起,一个个“链上”工业项目落地成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牵引。   在魏桥(威海)铝精深加工产业园内,爱华海绿******文影像新材料生产线项目厂房已完成主体施工,正在进行...

一图读懂丨2020年威海市首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出炉!

一图读懂丨2020年威海市首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出炉!

  坚守富士康的成了蕞大赢家:普工低的月入1.7万,高的月入4万   2022-12-09 08:25:51   她曾担任北京市委书记,迫害了大量干部与群众,1976年被隔离审查   2022-12-08 22:54:47   再见哈兰德,再见阿尔瓦雷斯!曼城在危机中迎头痛击、孕育洗牌、扎心瓜帅...

创新驱动、产业为王威海环翠区“智造”背后藏着这样的精致生活

创新驱动、产业为王威海环翠区“智造”背后藏着这样的精致生活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威海市环翠区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理念,以干部作风改进推动营商环境提升,实现了骨干膨胀、双招双引、项目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引擎”协同发力、互促共进。   以18家冲击新目标入库企业为重点,环翠区狠抓入库企业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四张清单,累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110多项。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加...

大抓经济勇争一流恒科精工“厂中厂”模式:上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游

大抓经济勇争一流恒科精工“厂中厂”模式:上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游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大抓经济 勇争一流 恒科精工“厂中厂”模式:上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游   从下订单,到产品送货上门,仅用半个小时——这可不是一份外卖的配送时间,而是1000件打印机扫描器部件从威海恒科精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产出,并送达捷普电子(威海)有限公司...

威海3年建成5000座5G基站打造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威海3年建成5000座5G基站打造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大众网·海报新闻实习记者 王珏 威海报道   8月26日下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四级调研员徐连敏,介绍《威海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有关情况。   威海市工信局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听取相关行业协会及部分企业的建...

威海3年打造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成5000座5G基站!

威海3年打造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成5000座5G基站!

  企业生产制造环节的智能化,是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程。我市将通过实施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攻坚突破行动、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认定等措施,逐步实现企业全流程网络协同和智能化提升。争取利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冲击新目标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打造100家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根据我市不同行业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和应用水平,实施方案...

威海3年打造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威海3年打造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8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四级调研员徐连敏,介绍《威海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在日报社新闻大厦11楼融媒体演播厅举行   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先导工程。争取利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冲击新目标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打造...

威海先进制造业典型项目天润工业:驶上智能制造“快车道”

威海先进制造业典型项目天润工业:驶上智能制造“快车道”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离不开全方位、各领域工作的奋勇争先。围绕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全市上下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和对外开放、城市管理、生态环保、岸线整治、安全生产、渔船管控、为民办实事等领域开拓创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践,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   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即日起,本报开设“‘学典型 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