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观展UABB盐田分展场为城市的未来提出崭新的思考方向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所有城市必须面对的紧急课题,2019深双盐田分展也已暂停开放。城市的“伤痕”会刻在每个人心中,而愈合后的“伤疤”将对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让我们将进度条调回到疫情之前的城市,带大家云观UABB盐田分展。
作为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九大分展场之一的盐田分展场以“对流城市”(City of Streams)为主题,分为“多孔而水平:未来的都市”“串流自然,逐水而居”“打开保税区”“盐田时刻”四个单元。呼应了本届深双主展场“城市交互(Urban Interactions)—畅想未来城市无限可能“的主题。
对应展览结构的【多孔而水平:未来的都市】【串流自然,逐水而居】【打开保税区】及【盐田时刻】四个单元,展览整体上从“全球经验”与“在地对话”两个思考维度进行:头部个维度“全球经验”是指展览以世界性的目光,选取来自全球各地与重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案例,作为大湾区的城市发展的参考。国内实践案例则通过研究中国水城与滨海城市区域的规划发展,作为盐田未来发展的他山之石。
第二个维度是“在地对话”,参展人研究盐田独特的环境与背景,并利用科技展现城市的多重面貌。八位艺术家深入考察盐田风土,从在地元素提炼创作灵感。工业厂房化身成大型壁画作品,呈现本地独有的阳光与朝气。从海洋生活场景的美学探索,到保税区内珠宝工厂的细致记录,本展览用常民生活故事回应当代城市需要的人文关怀。
“对流城市”期望结合全球经验(Global)与在地对话(Local),创造从地方到国际视野的“盐田策略”(Glocal Yantian),为城市的未来提出崭新的思考方向。
当城市有了通透的孔洞与水平的基底,才能创造对流,作为城市交互的具体呈现,不同的时期容纳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并能够高度联系、密切相关,这是未来城市中的水平性与多孔性。借由丰富的国内外研究与实践项目,与盐田进行对话,探索发展的思路。
“多孔而水平:未来的都市”单元围绕建筑策展人宝拉 · 维嘉诺( Paola Viganò )提出的“城市的多孔性与水平性”理论,选取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城市的规划研究案例。在《大巴黎远景规划》的案例中,固有的贫富结构及资源差异让中心区域变得固定。城市的多孔性旨在体现空间的公平,基于金字塔式的传统的城市实践皆是从中心出发至边缘,但这不应该是惟一的区域关系。 水平性意指在地域广泛,变化纷繁现代城市中,需要整体考量地域自身的变化与逻辑。
由宝拉·维嘉诺(Paola Viganò)及其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城市研究所(Lab-U)领导,由来自EPFL,哈佛大学,威尼斯建筑大学等高校学生参与的国际研究项目《水平都市》(Horizontal Metropolis),此项研究将空间视为一种可持续资源,为当代郊区化、分散的城市化提出了新的概念和设计。成果在EFPL,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布鲁塞尔现代艺术中心等地展出。
随着城市变革的发展,大型城市圈(如粤港澳大湾区、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的形成,科技与生态的互联促成了全球及在地的变革,也带来新的想象与讨论。以《布鲁塞尔2040可持续区域规划》以及《比利时相关项目》的系列作品为例,研究大都市圈可持续发展,以回应首都都市圈日益增长的人口、中心和郊区的关系。探讨不同方向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威尼斯与苏州水城比较研究》项目为例,为同时因为“水”带来了众多生态、经济、文化及社会资源的盐田提供新的思路。
《布鲁塞尔2040可持续区域规划》
《比利时OVK 区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
与宝拉·维嘉诺根据水域进行规划设计的《威尼斯与苏州水城比较研究》一样,土人设计主要展示其“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系列实践案例,回应了“多孔而水平:未来的都市”策展思路。
“海绵城市”是基于中国复杂的地理气候特征提出的,以中国悠久的水文化遗产为基础,融合当代国际先进的雨洪管理技术和生态城市思想而形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中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美丽中国的空间格局》,《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台州生态基础设施规划 》,《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等系列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一种城市形态的生动描述,也是一种雨洪管理和生态治水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以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导向,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国土和区域生态规划的方法以及景观设计学的途径与技术,来实现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生态修复、生物保护、气候调节和人居环境改善等综合目标。
土人设计所带来的的“海绵城市”系列作品
为了与众讨论一个新的城市区域新模式,试图寻找一次跨学科、跨业的合作。建筑策展人宝拉·维嘉诺(Paola Viganò)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史蒂芬·格雷(Stephen Gray)展开对话,将史蒂芬·格雷(Stephen Gray)制作的《高线公园》展览精华部分内容带到此次深双盐分展,通过展示与对话,以此为出发点,共同探索对盐田未来城市设计的新思考。
《高线公园》作为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景观项目,在设计和空间的塑造上无疑是了不起的:它作为一个城市更新项目的过程,从如何发起;如何与众多的业主、开发商、行政部门、公众、专家、设计师合作;如何募集资金用于建设与维护;如何将项目完成以后,带来的巨大的地产和经济利益捕获并且反哺给大众;再到如何在其空间中组织各种形式的公共活动等等,持续重塑高线的实践为纽约乃至全球打造包容公共空间树立了榜样。盐田举办高线公园展览的目的不是复制”高线模式“,而是将其作为城市修复、跨领域协作的蓝本,加深全球对城市设计的理解。
而为盐田创作的展项《城市交互:盐田与大湾区的想象》《边界生态学:盐田全景图》,通过国内外案例的相互对照,创造出新的对话,以此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参考。
《城市交互:盐田与大湾区的想象》
宝拉维嘉诺(Paola Viganò)与 深圳建筑设计团队RUA ( 冯志锋、周建杰、张道铭)合作的《 城市交互:盐田与大湾区的想象》(Urban Interaction: Imagining Yantian and the Great Bay Area)该装置呼应本届主展场的主题:城市交互,借由简易的问题,收集市民对于盐田规划的想象与意见。并应用科技仪器,结合GIS系统成像,制作成为影像播放装置。
《边界生态学:盐田全景图》是由乔舒亚鲍乔弗、城市乡村框架以及香港大学一起以照片形式,讲述了位于香港新界东北到深圳盐田的循环旅程。在这次穿越边界的旅程中,通过将空间和时间压缩于一体,创造出环境上的强烈对比。从后工业化的工厂大厦和海滩,延伸到荒地和豪华住宅。边界的概念因此而扩大,使其并不只是一条往返线路,而是 一个生态区域,从而构成深圳与香港交织的立体交流网络。
盐田位于山海之间,它与水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形塑了这个城市的面貌。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尝试疏理,这样的面貌是怎么来的?对水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重视,又可以引领一个水岸城市往哪个方向走去?
在此次UABB盐田分展中,延续多孔性与水平性的理论思路,利用大量原创作品,并借助虚拟实境(VR)与增强现实(AR)科技,寻找城市、水、与自然环境三者的共存之道。以建筑作为出发点,结合各领域专家就城市形态、海岸景观、文化地理、海洋生态等角度理解盐田的过去,畅想未来的可能性。
《上海民生码头水岸景观与贯通工程》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的《上海民生码头水岸景观与贯通工程》,为水岸空间提出一个实际的案例参照。以“艺术+日常+事件”的主题,采用“新旧景观共生”的策略,把黄埔江沿岸的开放空间贯通为一体,置入多种叠加的活动空间;城市空间的多孔连结,创造城市活动的对流,重启了城市环境中的需要保持的平衡及感性。
《绘制无形:次协调、设计与虚构》
Form Axioms与SUTD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绘制无形:次协调、设计与虚构》,这些作品探讨了环境变化和相关的人为因素,来思考流动社区群岛的可能性,设想通过设计后的共享和定居在部分海域的新形式,想象在起伏不定、变化无常的全球公共水域上共同生活的形式。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得以蕞终重塑地球机理。让我们看到同属东南亚海域里的其他城市,在变幻莫测的自然条件下,如何与水共生。
在全球变暖造成的环境问题下,英国建筑联盟景观城市主义研究所(AALU)的《在变暖的地球,与自然的设计》,给位于海岸与自然山林之间的盐田提供了一 个想像。结合社会学、制图学、地理学等角度进行探索和研究,人类生产活动环节链中如何与自然物质形态产生变化?南极的海洋生态,又与人类社会有什么样的关系?海洋主题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南极海域的生态与全球人类生活的关系;自然主题的研究成果则预想了一系列大自然重新回归人类城市的场景。
在为人熟知的改革开放背景下,盐田港已从一片村落发展成中国蕞大的港口之一。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们如何看待日常货品的大量流通?在大规模制造的工业环境中,相比于服务性的过渡空间,人们是否更将这个环境视作潜力和转变的象征?来自香港的建筑设计团队New Office Works(NOW)的《盐田与集装箱》,展现一个由集装箱构成的独特地景,从这里运往世界的货物,藉由水岸,继续为盐田创造与世界的连结。
沙头角保税区于1991年正式设立,是我国蕞早创办的保税区。近三十年来,从这里制造与出口过无数种商品。时至今日,在中国与世界经济结构性的改变之下,保税区迎来升级改造的时刻。
藉着这个契机,本届双年展盐田分展场也因此选在这里举办。《打开保税区》单元邀请盐田市民走入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空间。随着空间改造、户外雕塑、艺术表演与工作坊等等一系列的展演活动,让保税区能转身对市民打开,引入城市的街道活动。
朱淑桢与奇域博物馆的《大湾区盐田新快活——沙头角保税区是市民的未来乐园》做为此单元的开篇活动,将以工作坊的形式邀请市民参与互动,共同去了解盐田区和沙头角保税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传播盐田文化的同时,邀请居民激活保税区的活力,共建更好的盐田。
白小刺的《鲸鼓》,作品由户外公共雕塑和室内文献两部分组成。此处陈列的是超现实主义的大型城市雕塑鲸鼓的泥稿部分,当年营救抹香鲸的纪录片,抹香鲸解剖报告以及为此创作的古体文赋《抹香 鲸赋》。户外公共雕塑作品于展馆入口处。将海洋场景的镜头拉回我们身边,提出了深圳沿海鲸豚保育的迫切性。
握手302的《岸线与边缘:水生金》,探索深圳的文化地理,让居民进一步了解本地的历史,以及培养归属感。作品通过四张原创的艺术地图,讲述了在过去海岸给予先民在此扎根的资源,以及向世界迁徙的机会。展现出深圳的多元文化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
公共空间的改造一直以来是改变城市的头部步。深圳建筑设计团队RUA ( 冯志锋、周建杰、张道铭)的《对流》,在“对流城市”的主题下, 将城市中的〝流〞可视化,形成地面与空中的线条,并取材保税区内常见的材料,成为整个装置的造型元素。流的线条将行人动线从入口引入到室内展场,引导视觉延伸至空中,沿途的户外家具为保税区创造可以停留的人行空间,激活园区的公共空间。
来自英国的山姆贾科布工作室(Sam Jacob Studio)的《盐田城市家具》将保税区内的建筑元素,以雕塑形式转译为街道的家具,造型灵感来自保税区的建筑与造型元素,为千篇一律的厂房园区带来跳跃的色彩。这个作品将目前的道路变成了一个场所,有助于将保税区转变为一个更加注重行人的区域,观众与工人皆可使用,让人思考未来改造后的可能性。
艺术是对应“多孔-对流”策展概念的人文补充,围绕在地关系展示艺术家对盐田的考察,以沙头角保税区在盐田的历史和功能作为对话的语境。艺术家在盐田摄取本地元素,把艺术作品背后的日常性、理想和精神,以及行动作为参照,对应被摄取的本地元素拓展新语境,这是和盐田能产生对话的一种文本。
李青的《霓虹标语》纪录了沙头角保税区的过去和此刻。对于珠宝厂的励志文字,艺术家进行了拆解,寻找不同的文字图像重新组合,像城市夜空中的每一个霓虹灯字依次在屏幕上闪过,它变成了保税区曾经的历史一瞥,成为我们不同时空的交叉点,心里闪烁着的自我励志。
作品《天使在盐田》是盐田本地艺术家谭荔洁以一个“深二代”的身份去观察“打工二代”,对关外工厂里的人的生活充满好奇。艺术家用高度1.8米的独角架,仰视观察他们的工作生活姿态,展厅两个门视为两个通道,从2米高的门到弯腰踏上1.4米高的拱门,这个被压制的空间就像是珠宝工厂里常见的打磨机,两个拱门踏板其实是工人的两只手深入到工作机器内部的途径。观者站在矮小的门,与陌生而熟悉的面孔相视,当态度成为形式,我们在显微剧场里共舞。
不同于谭荔洁对人文生活景象呈现,张辽源的《扬帆》则是将镜头对准工厂,山和海。我们的认知总是被经验左右,但是熟悉的地方正发生不易察觉的变化。艺术家把想象的绘画和现实图景重叠后制造了一个交错复杂的图像,形成个人对盐田的叙事方法。帆船象征美好前程,它介于抽象和现实之间,借此作品取名为“扬帆”。
因珠峰南坡昆布冰川,不断移动的冰川经常引发大型雪崩的问题,金锋创作了《幸运移动》,该作品以这个灾难地为基础研究一种幸存的策略(80个点),并制作一个幸运移动的穿梭动画。
王子月的《行走的建筑》,专注肢体表演和空间重组的探索。其灵感来源于施莱默主持的包豪斯剧场,号召民众发挥想象力通过肢体游戏、材料搭建和即兴表演创建新的剧场情景,激发身体和空间新的理解。
一直参与建筑和改造的实践的周钦珊,为此次UABB盐田分展的人文艺术板块,创作了《建筑》这一作品。艺术家对空间理解有一套独特的数字分解计算法,她把感知当做存在的居所,日常纪录瞬息万变的想象,认为绘画更容易呈现感知到的精神性。
《关于连结的第V种方式——层/叠》
毕蓉蓉在公共艺术实践上重视自我感受、地域和现场的“连结”,巨幅壁画作品是她在不同旅途中采集所遇见的对象物, 把它们转换至绘画之中,以形、色、线之间的递进交叠而不断地创建空间和层次上的关联。
毕蓉蓉用盐田港日常的绳索连结八号楼入口处空间,交错却不失秩序的绳索维系着今昔海陆。同时,艺术家依据入口处的三个面,构思了一个有景深的同一面,并把它们看作是渔船侧面,当绳索被置于这个景深时,观众像是穿梭在渔船之间。
《关于连结的第C种方式——浮/引》
《关于连结的第L种方式——收/放》
在此次展览中,毕蓉蓉是唯一一位与当地人进行技术合作的艺术家。她将海上浮筒、钢缆绳和紧固件紧紧连结着穿墙而过的铁锚,两根紧绷着的钢缆穿过浮筒勾住铁锚所产生的1600千克牛力,是这件作品中物物间连结的力量,这个力量撑起了这个偌大的工厂通道空间。
同样李景湖的《彩虹》,既体现了集体理想的象征,也是城市景观的缩影。被赋予生活中的记忆与实用意义,用一个美妙的观念支撑起现实中不曾看到的浪漫。作品具有社会性,艺术家在民间征集能代表个人理想颜色的一件生活用品,将重新排列聚集在一起的日常之物,形成一道有序的色彩景观。
博物官2019UABB盐田分展 对流城市小程序
点击进入博物官小程序,即可开启云观展
“对流城市”由三个团队共同策展。宝拉·维嘉诺(Paola Viganò)带领的建筑策展团队提出“城市的多孔性与水平性”的理论,即当城市有了多孔与水平的基底,才能创造对流。朗图建筑(冯志锋、周建杰、张道铭)作为联合策展团队,借由跨领域的策展,以建筑与城市领域为起点向外延伸,对盐田作为水岸城市独有的社会与生态议题进行初步探索。深圳艺术客厅(薛峰、林仰霖、朱春杭)作为艺术策展团队,与众多艺术家进行大量的现场创作,展现盐田本地的原生美感与人文关怀。
联合策展团队丨朗图建筑、朗图艺文
2019深双展盐田分展场以「对流城市」为主题,选址于盐田综合保税区沙头角片区(简称“沙头角保税区”)。“对流城市”呼应了本届深双主展场的主题“城市交互”,“对流”即“交互”的形式之一。展览将呈现历史与现代科技在此交汇冲击,保税区的边界将被打开并与城市空间融合,“对流城市”将奏响盐田蜕变的序曲。
疫情期间已暂停开放,详情请点击以下链接
定位地点:盐田区海山路沙头角保税区西大门
停车地点:盐田区壹海城一期停车场
公交站点:盐田汽车站/盐田区政府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盐田管理局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 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以“城市\建筑”为固定主题,以关注城市和城市化为使命的双年展。2019-2020深双盐田分展:「对流城市」已拉开帷幕,敬请保持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