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资产“长”出百亿级产业
进入2023年,位于经开区的原有上千亩闲置资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月,总投资8亿元的云洲中大型无人船智能海工装备生产项目动工开建;3月,总投资30亿元的山东电工电气海缆基地项目正式启动;7月,泓淋电力发布公告,将投资10亿元在经开区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就在这个月,总投资20亿元的芜船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项目签约,百年芜船在威海实现“由江向海”的新跨越……、
牢固树立“大抓经济”鲜明导向,经开区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目标要求,推动“九个一批”项目落实落地。其中,“闲置盘活一批”已经成为经开区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的重要一环。现有企业持续膨胀发展,新投资项目不断聚集,海工装备、新能源等百亿级新兴产业在这片土地上加速崛起。
变1200亩闲置资产为“产业洼地”
眼下,位于经开区中韩自贸区产业园内的山东电工电气海缆基地项目正在按照预定计划加快推进。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税收2亿元,解决就业800人。
去年2月,经开区得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计划布局海底电缆业务板块便开始主动对接,在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协调、洽谈下,在发改、商务等市直部门大力支持、通力配合下,项目于去年8月正式签约。
经开区之所以能从该项目5个地市的12个意向选址地中脱颖而出,得益于经开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优质的码头资源。然而,这些“比较优势”却是从“闲置资产”上转化而来。
据经开区招商局局长刘增波介绍,经开区全面梳理原新泰源船业、三进船业、奔腾港及可用地块等约1200亩资产,根据资产性质、现状、核心价值、产业关联度等维度进行分类,通过“一图一册一表”对全区闲置资产清晰调度,及时掌握。
经过全面调研、系统分析、科学研判,经开区充分发挥稀缺岸线资源价值,锚定“双碳”目标,在中韩自贸区产业园,高起点规划建设了总面积7.4平方公里的海工装备产业园,确立了海工装备、新能源主导产业方向。
为变闲置资产为产业高地,经开区在尚未落实具体招商项目的情况下,先行投资10亿元,由国有公司平台将原新泰源船业、原三进船业、原奔腾港等上千亩资产收储,确保资产权属清晰,也为后期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外,经开区还争取可建设工业用地近千亩,投资3亿元进行土地平整和基础配套,回收闲置土地厂区600余亩,整修深水码头200米,全要素保障促使比较优势凸显。
明确了主导产业,完善了基础配套,引来龙头项目是破题的关键。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经开区精心摄制了海工产业招商推介专题片,主动对接中国疏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等专业协会,借助专业网络向海工领域上百家会员单位广发“英雄帖”。在收到多家企业对接意向的基础上,经开区锚定龙头企业重点出击,开展敲门招商,蕞终引来了云洲、山东电工电气、芜船等一批“大块头”项目。
8月5日,总投资20亿元的芜船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地经开区。目前,项目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
项目落地背后,有个一波三折的故事。2022年9月,奇瑞控股集团子公司芜湖造船厂团队应邀前来考察原三进船业一、三工厂,双方就芜船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项目洽谈推进。项目投资蕞终需要奇瑞控股集团的审批,而集团高层迟迟未能表态。
“我们了解到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11月份要参加青岛的一个活动,就赶紧做好方案赶到青岛。”刘增波说,在活动当天早上7点,经开争取到一次专题汇报机会。这次宝贵的见面,无疑让集团高层对该区的产业基础和团队精神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今年1月28日,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与经开区管委签订《投资意向书》,双方合作再进一步。然而由于选址地地形复杂、设计局限较大,加上部分设施老化,投资团队内部出现了不同声音,项目推进陷入僵局。
为破解难题,经开区招商团队多次赴上海、北京请教中国船舶集团等专业机构研究解决方案。今年7月,经开区再次邀请芜船外方船东到区实地考察,并帮助芜船锁定订单。8月,历经10余轮谈判和十几版合作方案的芜船威海项目正式签约,经开区海工装备产业园再添龙头项目。
“我们还不断完善机制保障,大力实施‘一中心三平台’工作机制。”刘增波介绍,由经开区招商促进中心牵头,广安城投、经发控股、智慧谷三家国企公司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别负责不同的产业园区和项目招商,部门与平台公司之间既有统筹互动,也有协同竞争,保证项目顺利有序推进。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