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蓄势能向“新”而行——天津创新创业高地天开园一线观察
“旧瓶装新酒”,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
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是天开园的一场有益探索。
5月13日拍摄的天开园一景。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旧瓶装新酒”,天开园开始凝聚创新创业人才。孔繁华看中了天开园的发展潜力,于2023年8月成立天开集思拓(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天开园核心区。
“作为新材料领域企业,我们此前在北京发展,为寻求更大生产场地和更优惠政策,我们来到这里。”集思拓负责人孔繁华说,他不仅在天开园有了一间办公室,还在天津市宁河区承租了一座4000平方米的厂房,为产品产业化作准备。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果转化落地开花
科教资源丰富的天津,如何打通“产学研”通道?天开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天津大学博士后、天津心脉联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双阳对此深有体会。
5月14日,创业者在天开园天开广场的一家众创空间内讨论。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目前,天开园已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7家高校校友会签署合作协议,畅通高校与园区的“握手”通道,聚焦天津在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到天开园转化。
一组数据证明了这一探索的成果。截至目前,天开广场注册的532家企业中,高校师生及校友企业占比接近80%。一批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科技型企业先后落户天开园,越来越多优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搭建创业“底座”,为初创者“保驾护航”
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一场场由知名企业家牵头的“天开大讲堂”,成为蕞受欢迎的“课堂”,企业家与创业者们互相激发灵感、交流观点。
5月15日,天开园综合服务中心一角。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较为频繁。在天开园帮助下,企业成功跨过了专利申请两年预审期,缩短了从实验室走向概念验证和中试的过程,成为天开园首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
今年,刘朝辉的创业之路有了新收获,公司已累计获得了300多万元订单,预计2024年底这一数字能达到2000万以上。“我们希望成为天开园首批IPO的公司。”刘朝辉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