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威海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威海智能制造“赛出”全省第三

admin8个月前 (09-29)威海产业信息18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威海智能制造“赛出”全省第三

  近日,省工信厅下发通知,公布头部批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名单,威海宝威新材料等15家企业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三。

  自2017年启动市级认定以来,威海已累计认定六批共53家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此次在首批省级认定中取得全省第三的好成绩,意味着威海制造业在智能化、数字化发展道路上再上新台阶。

  “全省第三”的成绩来之不易。高度关注先进制造业发展,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威海坚持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企业转型发展“赋能”,但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企业行动参差不齐。今年7月,市政府决策研究中心专门出具了一份关于全市智能制造情况的调研报告,其中明确指出,当前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动力不足,推广智能化改造的难度较大,支撑智能化改造服务的能力不强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站在更高层面,对威海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针对上述问题,威海持续开展“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从基础设施到平台搭建,都奋勇争先,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3551座,实现市县核心区域和重点区域5G信号室外连续覆盖,并建成省内第二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有了基础,如何进一步放大优势,将智能化改造在全市进行推广?

  今年,威海在常态化政策引导和培训基础上,采取“典型引路法”:以10条优势产业链为重点,分行业打造、树立智能化改造示范标杆,通过开展“1+N”带动提升行动,组织同行业企业对标学习、复制学习示范企业的系统解决方案,带动同行业、相关行业或产业上下游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

  作为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链上树起的标杆企业,威海宝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依托5G专网,配合全球领先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线,实现了自动排产、设备产品AGV自动化卸载、智能化立体仓储等环节高度融合。

  以宝威新材料为代表,智能化改造中的不少经验都可以推广复制到同行业多家企业。“一般来说,高性能碳纤维产品的研发周期较长、生产工艺流程复杂。通过智能化改造,我们的工厂虽然‘无人’,但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了22%,这对整个产业都具有借鉴意义。”公司董事长姜波说。

  “典型引路法”立竿见影。目前,全市认定的53家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已涵盖了10条优势产业链中的8条,在“模范生”的示范带动下,已有170余家企业开始着手实施智能化改造。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和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政策补贴力度,强化政策引领导向,争取到2023年实现全部优势产业有标杆。”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跟着标杆企业学,只是入门头部步。为了给有改造意向的企业提供方便,我市还从服务供给层面,培强服务主体,为这些企业提供技术保障。

  “我们支持率先完成自身智能化改造的龙头企业,将自有的改造技术团队或信息支撑部门功能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智能化改造服务机构,拓展业务范围,扩大辐射面积,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咨询服务。”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眼下,这样的扶持还在“加码”。12月6日,威海市工信局发布了关于建立市级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库的通知,明确将在全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中选拔一批“良将”,组建属于威海企业自己的“智囊团”。

  从企业自己改造,到组建一支“智囊团”帮着企业改造,全市上下正形成一股强大合力,奔着全域智能化改造这一目标全速前行。

  据悉,威海市工信局将建立全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库并定期发布供应商推荐名单,培育一批优秀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为下一步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智能制造培训、诊断及对接交流等活动提供智力支撑,为全市企业尽快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智能化改造“威海方案”。

  瞄准产业链,打造智能化改造行业样板

  眼下的宝威新材料智能工厂内,工人寥寥无几,但前来参观学习的企业家一波又一波。今年以来,董事长姜波接待的“学员”已有好几百人。虽然忙碌,但姜波打心眼里高兴,能在全市给同行业的兄弟企业们“打个样”,他深感责任重大。

  以10条优势产业链为重点,分行业打造、树立智能化改造示范标杆,引领带动整条产业链企业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备受关注的宝威新材料证明,沿着这个路子走,标杆示范工作卓有成效。

  标杆树起来了,还要把智能化改造的经验学到手。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是一项非常细致的“绣花活”,每个行业、每道工艺都有各自的标准。威海按照产业链,分行业树立标杆,有针对性组织现场观摩学习,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能精准学到本行业的智能化改造知识,再灵活应用和扩展到自家工厂的改造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 通讯员 赵明君 张庆芬/文 孙大伟 王彦博/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24个项目获批威海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24个项目获批威海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24个项目获批威海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24个项目获批威海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8月16日,第八批威海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名单公布,以天鑫精工打印机用精密注塑件数字化车间、海汁源海洋...

临港区全力打造高端装备智造加速器项目

临港区全力打造高端装备智造加速器项目

  蕞近,威海子和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的新车型“远征者700”投入国内市场,车重仅是其他同车型的一半,因此深受市场欢迎。“等搬到新厂房后,生产效率能翻番增长!”公司总经理王安鹏信心十足。   信心背后,不仅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部署,更饱含临港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精心扶持。如今,子和智能装备在梦想“加速”下,从“制造”向“智造”跃升。在临港区高端装备智造加速器项目...

威海114家工业设计中心打造“智造”新引擎

威海114家工业设计中心打造“智造”新引擎

  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14家。其中,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数量位列青岛、济南之后,居全省第三。作为创新驱动力量,这些工业设计中心有力推动我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助力威海“智造”高质量发展。   山花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近三年累计完成设计成果35项,产业化项目23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新增销售的55%;迈世腾科技(山东)有限...

威海3年打造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威海3年打造10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8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四级调研员徐连敏,介绍《威海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在日报社新闻大厦11楼融媒体演播厅举行   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先导工程。争取利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冲击新目标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改造全覆盖,打造...

威海3年打造逾百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威海3年打造逾百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记者 张宇)8月26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已于日前正式印发实施《威海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快推动全市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协同发展,为传统产业赋能。   《方案》指出,我市将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服务体系,从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服务方面,切实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承载服务能力,争取利...

威海临港区新增2个市级数字化车间

威海临港区新增2个市级数字化车间

  近日,威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了第八批威海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2022年度)名单,临港区马夸特开关(威海)有限公司“汽车门把手及开关数字化车间”、威海君乐轮胎有限公司“高性能全钢子午线轮胎硫化数字化车间”获评2022年威海市数字化车间。   数字化车间是生产制造企业以工艺设备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等途径,对生产过程进行规划、...

威海临港区:“智能制造”领跑工业转型升级

威海临港区:“智能制造”领跑工业转型升级

  堆垛机器人、自动配料系统、全自动拉边机等自动化设备有序协作;智能工厂管理系统、网络信息化平台在中央控制室内实时显示采集数据,进行统一调度;一垛垛玻璃原料在生产线上经过数十道工序后,变成一块块浮法彩色玻璃这是威海中玻镀膜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浮法玻璃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内的生产场景,整个过程几乎见不到工人。经过数字化转型,企业车间数控自动化率近95%,产品不良率降低近50%,总运营成本降低...

威海先进制造业典型项目天润工业:驶上智能制造“快车道”

威海先进制造业典型项目天润工业:驶上智能制造“快车道”

  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离不开全方位、各领域工作的奋勇争先。围绕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全市上下在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和对外开放、城市管理、生态环保、岸线整治、安全生产、渔船管控、为民办实事等领域开拓创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践,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   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即日起,本报开设“‘学典型 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