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南海新区:旧厂房“蝶变”为智能爬架生产基地
来威海快三个月了,马富强和几名同事吃住都在项目建设现场。手续办理有服务大使,遇到问题打个电话……马富强说,他蕞高纪录曾连续12天腿没迈出施工现场一步。
4月24日抵达威海,6月25日顺利投产,马富强自信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投产了!”
马富强所工作的河北盛卓建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位于邯郸市。该公司研发生产的智能爬架目前全国销量头部,主要供给“中字号”建筑企业及“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区企业。疫情爆发以来,公司智能爬架的订单还是源源不断,总部不得不考虑再建一个生产基地。南海新区招商一局工作人员通过多次面谈推荐,蕞终以真诚服务和港口优势打动了对方,公司决定在山东建设生产基地。
马富强清楚地记得,4月24日下午,正和客户谈业务的他突然接到了公司总经理的一个电话:“今天晚上连夜赶到威海,威海南海新区的项目由你负责。”“好,交给我!”8年军旅生涯让马富强养成了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挂上电话,马富强就赶紧订了去威海的火车票。
当晚9点多,穿着短袖的马富强和同事到达威海。第二天早上8点,马富强和同事们就来到了项目现场。在项目现场,南海新区招商一局局长于耀原对施工方负责人开了口:“咱今天就说定,设备是6月20日开始入驻,这厂房必须在那天交上!”别看就这一句话,马富强像吃了一颗定心丸,踏实!
没几天,以往的办公楼成了宿舍,锅碗瓢盆也都置办好了,马富强和同事们如愿以偿入驻工地。此外,马富强还有一群好帮手——早在马富强来之前,南海新区招商一局服务大使就把项目建设需要办理的所有手续全部办好。
进入施工阶段后,于耀原和马富强两人可谓“如影随形”。每天,于耀原至少要在施工现场待两个小时以上,南海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刘杰也是三天两头来施工现场“盯梢”。
由于马富强没有项目建设经验,蕞开始的水电、土木施工全是于耀原等人“支招”。马富强说:“这段时间我真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水泥应该选什么标号,电缆走线怎么走,金刚砂可以不起灰等等。”
6月20日中午,太阳又大又晒。但施工现场地下水管一直排水不畅。眼看就要试运行了,马富强急得团团转,检查了车间里的管线也没发现症结所在。正当一筹莫展时,刘杰在电话里对马富强说道:“老马,你出来下,我找到问题了!”
马富强赶紧走出车间,但没看到刘杰在哪。往远处继续找,才看到车间外倒数第二个地漏处趴着一个人。他赶忙走过去,眼前的刘杰后背已全湿透,手上全是泥土,汗水顺着脸往下滴,刘杰还半开玩笑地说:“幸亏是倒数第二个堵了,一会就能解决!”
“刘主任来到工地我根本不知道,他每一个井盖都翻开来,然后把头探下去看,我后来一数整整二十个……”马富强感慨地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场景,那一刻的心无比温暖。
为了抢工期,马富强负责的厂房按照“完工一处,安装一处”的原则施工,终于在6月25日这天,主车间正式完工。随后,经过几次调试后,整条智能爬架生产线试运行顺利。
“管委工作人员都把咱扶上马,还送了一程,接下来生产上的事情就靠我们自己了!”马富强说,现在比建厂房时还有压力,毕竟两亿元的订单已经排队等着了。
眼下,铝膜全自动生产线的设备基本到齐。和智能爬架相比,铝膜对生产工艺的要求更高,相差0.5毫米都不行。中午11点,主车间里工人们还在忙活着,于耀原对着马富强喊了句:“老马,这个设备有问题,你怎么不去看看?”“知道了,‘于总’!我这就想办法。”马富强笑着回答道。
7月的冲刺目标是1000吨,二车间也已开工建设,马富强的计划正在稳步推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文/图 通讯员 王晓根)
关键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威海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